Home Krausening
Post
Cancel

Krausening

Krausen是符合德國純釀法的一種碳酸化(Carbonation)方式;具體操作方式,就是把發酵達到高泡期的麥汁加入發酵完成的啤酒中,利用高泡期的麥汁中殘餘的糖來碳酸化。(理論上加入酵母開始發酵的麥汁就算是啤酒,為了容易區分,還是稱為麥汁。)這個做法的優點是高泡期中的酵母活力很強,可以快速的完成碳酸化的動作,而且可以把主啤酒中還沒有完全處理完的代謝副產物消耗掉,達到快速熟成的目的。因為酵母活動力很強,可能對氧氣的吸收也比較快。

一般家釀比較不會採用krausening的原因,是操作非常麻煩。依麥汁的比重、FG、想要的碳酸化等因素而異,需要加入的麥汁會達到10%或甚至更多。家釀很少一直釀同一批一模一樣的啤酒,所以後面這批麥汁來源就變得很麻煩。如果加入不同的麥汁(啤酒),就會影響到原來啤酒的一些數據、甚至是風味。可是換個角度來想,這也是調整啤酒風味的一個方式;例如加強酒花風味。不過因為也只有10%左右,實際上能夠做多少調整,可能也是需要一些實驗和經驗。

因為是利用麥汁中殘餘的糖來碳酸化,所以需要知道麥汁目前比重最終比重,才能計算需要的的麥汁量。這個技巧難以使用的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需要在高泡期,因為Ale啤酒在發酵最劇烈的高泡期時,可能一天就會發酵10幾甚至20幾點(0.01x~0.02x),如果裝瓶動作慢一點,可能數字又不一樣了。相對來說,拉格會比較適合一點,因為拉格通常在比較低的溫度發酵,發酵速度就會比較慢,所以拉格比較不會因為差個半天就有很大的差距。至於最終比重,如果用的是同一批麥汁,主發酵結束時,也就知道了。如果是不同批的麥汁,最好是採用快速發酵測試(FFT)來提前知道最終比重。同樣,如果是Lager,時間上比較有餘裕,Ale的高泡期很容易在24~48小時開始,這個時間點的FFT結果會比較沒有把握。如果是用keg,即使有些誤差,還是有調整的機會,但如果是裝瓶,就會需要比較精準。

家釀來說比較可行的方法,就是同一批麥汁在發酵前保留一部分,冷凍起來,等到主發酵完成時,加入酵母發酵,等到到高泡期的時候拿來使用。所以可以先估算大約的數字,保留下來。除了要多留一些以容許比重變化的空間,也因為我們不希望也把上層泡沬和底層沈澱加進去,所以要多保留一些。

確實的麥汁量在Braukaiser的文中有計算方式:

1
2
3
4
5
6
7
Vk = 1.95 * Vt * Ck / (SG - FG)

Vk: 所需要的麥汁(高泡啤酒)
Vt: 包括加入麥汁(高泡啤酒)的全部啤酒量
Ck: 麥汁(高泡啤酒)氣體數
SG: 麥汁(高泡啤酒)目前的比重,1.050計為1050
FG: 麥汁(高泡啤酒)的最終比重,1.050計為1050

例如OG 1.050, FG 1.010為例,如果時間點在1.040或晚一點的1.030,啤酒溫度為10度,目標氣體數2.5。啤酒中己經有的氣體數為1.2,需要從麥汁(高泡啤酒)來的氣體數為 2.5 - 1.2= 1.3

1
2
3
4
5
6
7
8
9
10
Vk = 1.95 * Vt * Ck / (SG - FG)

ex. 1.040

Vk = 1.95 * Vt * 1.3 / (1040 - 1010) = 0.0845 Vt

ex. 1.030

Vk = 1.95 * Vt * 1.3 / (1030 - 1010) = 0.12675 Vt

以這個例子來看,在1.040時使用,需要總啤酒量的8.45%,如果等到1.030時,則需要到12.675%。如果發酵溫度高一點、或是有拉高溫度做D-Rest,啤酒中的CO2會少一點,所需要的麥汁(高泡啤酒)就會又多一些。

我釀的拉格總覺會裝瓶後要多放一陣子,味道才會好一些。最近一次釀了一批拉格,覺得發酵後期有點遲緩,於是想到用Krausening。如果因為酵母不健康,有些發酵副產品沒清乾淨,可以讓活力強的高泡期酵母處理掉。另外,也想試試看熟成時間可不可以縮短一些。因為沒有事前想到,所以重新糖化了一批小批次的,採用同比例的麥芽和酒花。把主發酵已經結束的啤酒冷降後排渣,從中提取一些酵母泥加到小批次的麥汁中,另外用了裝了300cc左右,也加了一些酵母泥進去做FFT。因為發酵結束的酵母處於極度缺氧的狀態,而且在高泡結束前就會使用,麥汁有事先充氧,而且用錐形瓶當發酵桶,並只用鍚箔紙封住。在9~10度下發酵大約3天,感覺差不多高泡了,用折射儀量,換算比重大約少了0.018, 仍有足夠的麥汁可以用,小心地把差不多的量倒進發酵桶後便裝瓶。但裝完瓶後才發現啤酒比我估的少了一些,也就是用了超過數量的麥汁,換算原本預定的2.6氣體數,結果會到3.0多一些。雖然擔心爆瓶,但還好冬天氣溫不太高,沒有發生爆瓶。感覺上,大約3~5天左右瓶發結束(室溫,約20度)。裝瓶後兩星期開瓶,結果果然氣太多,風味是感覺有預期的好,大概是加糖瓶發的至少1個半月的感覺。至於氧化的控制需要更久才得得知。

我認為是成功的。

檢討:

  • 考慮以後釀拉格都用krausening,先保留麥汁。
  • 更改我的自動投糖器,讓自動投糖器支援麥汁,直接把麥汁加到瓶子中。這樣不僅更準確,而且自動投糖器用的蠕動泵可以從中層抽取麥汁,避開上層的泡沫和底層的渣。

參考: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

清酒釀造例範

清酒的量測